很多年后,她又見到已為人父的他,聽著他在耳邊絮絮闡述中年危機,最直覺的反應卻是“如果時光倒流,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再愛你,不管你有多老多疲沓”——有些愛是沖動或情境使然,而她卻是必然要愛上他的,那愛較之情欲,陪伴等等,有更核心的動力。而一個人之所以能獲得存在的力量感,靠的是行為的因果儼然,就是說“今日的我完全可以認可當日的自己”。
你愛上一個女人,把她搞上床,和她發生幾年的情感糾葛,這都不是難事。難的是:把自己刻進她的靈魂,甚至,修改了她的思維和行為格式,使她成為你的作品,帶有你的氣味和印記。這才是真難。
壹
有些關系隸屬于情境,一旦過去,不再被環繞它的談論激活,抽掉語言的組織液,它很快像干燥的頭皮屑一樣脫落。一段感情脫水之后,它是不朽的干花,還是撣一撣就掉的頭皮屑,慢慢就會知道。而誰能掂量這輕重?當然是時間。惟有時間了解愛,并且,也惟有時間才能證明不愛。
愛的完美境界,當然是執子之手,但出于時空錯位,情深緣淺等諸多原因,畢竟是執不到的時候居多。此時只能像《執手帖》所言:“不得執手,此恨何深。足下各自愛,數惠告。臨書悵然。”——蔣勛說:“自愛是傳統文學里的詞匯,就是要好好珍重自己。蘇東坡晚年給朋友寫信也用到這個詞‘晚景惟宜倍萬自愛’”。
其實這個意思,我覺得在《古詩十九首》里表達的最好:“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但凡深愛一個人又不可朝夕相對,只能各自對著歲月如流,希望你多多保重自己,冷了記得添衣,到點一定要吃飯,此外還能說什么?
貳
人生而孤獨,只是:不被理解的孤獨,
好過被胡亂解讀的孤獨;安靜獨處的孤獨,好過被噪音塞滿的孤獨;干凈一味的孤獨,好過雜味亂燉的孤獨。所以最依戀的人,就是有分寸,守距離,懂得愛護彼此孤獨的人。
一直以來,我都熱愛平淡的關系的人。“平”是指:交好時的百般熱烈,都不如分手不出惡言,因為那個最高值的甜美,往往不能抵消最低值的傷害,還不如沒有峰值的恬淡穩定。“淡”是指控制濃度,不侵入,不黏著,不齁甜。
不多說了,各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