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指的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了一次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接下來趣歷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國古代的王朝,不管是世兵制還是征兵制,到了中后期的時候,因為經濟體制轉變以及邊防壓力的增大,最后都會轉變成為募兵制,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玄宗時期,因為府兵制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導致唐朝中央的軍事能力,遭到了非常大的削弱。當時的中央和中原內地的士兵總數,加起來只有八萬人左右。然而當時的邊疆戰事又十分的緊張,為此,玄宗還特意設置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
節度使就是負責在邊境地區附近征兵買馬,當時的邊境軍隊人數已經高達了49萬人,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已經變成了外部軍事強力,而內部的軍事就變得很弱的局面。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般來說皇帝自己就應該提防節度使,對此有著一定的防范措施。比如說每過一段時間就更換交替節度使的人選。但是當時安祿山,兼任范陽,平盧以及河東三鎮的節度使,并且這一干就直接干了14年。這已經和占山為王基本上沒什么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這個是朝廷撥款發錢讓他干的。

那為什么皇帝就這么放心這個安祿山,他安祿山為什么就混得這么好呢?
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安祿山特別的會來事,會看眼色。安祿山一開始就是一路拍馬屁行賄受恩上來的,所以可以說是非常的會來事了。
天寶二年,安祿山入朝,玄宗當時十分喜歡安祿山。安祿山為了能夠更加討的玄宗的歡心,于是安祿山就撒謊,拍馬屁說:去年七月份的時候,營州地方出現了害蟲,禍害田園莊稼,于是臣就燒香拜佛祈求老天說,如果是因為我的心思不正,那就讓害蟲來吃我吧,如果我的心思沒有辜負老天,那么就求求快讓害蟲散了吧。這個時候就忽然來了一群紅腦袋的黑鳥,一時間直接把害蟲吃的精光。

這個故事就是哄現在的三歲孩子,孩子都不一定會信。但是由于當時安祿山有李林甫的支持,然后裴寬這樣的清正廉潔的大臣,都在旁邊隨聲附和,所以皇帝當時就信了,真是當時就被哄住了。
再后來,因為西北邊境抗擊吐蕃的關系,使得朝廷對西北邊境越來越重視,同時這也使得西北節度使的軍事力量越來越強大,王忠嗣曾一人兼任四鎮,可以說當時就是王忠嗣以及西北軍事力量的巔峰。
同樣,因為西北的力量太過于強大,讓唐玄宗忌憚,所以最后王忠嗣以不從玄宗之名的由頭獲罪了,這件事情從明面上來看,是李林甫陷害忠良,但是其實李林甫就是玄宗的一把槍,這是玄宗的心思,只是讓李林甫去行使而已。
那么安祿山干啥呢?安祿山在東北的邊防,安祿山的勢力也是不比王忠嗣小不了多少,這不單單是因為安祿山會做人深得玄宗喜歡的關系,更是因為當時唐玄宗為了平衡節制西北的軍事集團力量所導致的結果。

那么安史之亂,真是因為唐玄宗太過于信任安祿山的原因嗎,其實不是的。唐玄宗根本就沒有那么信任安祿山,只是因為當時安祿山的勢力過于強大,所以沒有跟他正面剛,而是采用了柔和的籠絡手段,怕給安祿山逼急了謀反,但是哪知道安祿山的野心,從來就不是玄宗逼出來的,而是自己萌生的。
安祿山當時可以得到了整個軍隊的支持,他的手下有大多都是一些驍勇善戰的邊疆民族的戰士,還有很多的漢人為他獻計,而當時的內地的軍隊只有八萬人左右,內地百姓更是不識兵戈,換做是誰是安祿山,誰都想起事。
所以說安史之亂的根本,其實就是中央內地的軍事實力沒有增長,但是邊境的軍事實力卻是突飛猛進,這樣才勾起了安祿山的謀反之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