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慶功樓,又叫火燒功臣樓、炮轟功臣樓,是民間傳說明朝朱元璋為了殺害功臣制造的一場慘劇,后改編為晉劇劇目《火燒慶功樓》。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乍一看“火燒慶功樓”這個詞有一種“雪夜上梁山”“風火山神廟”“智取生辰綱”一樣感覺,好像是壓抑許久的怒火終于忍不住要爆發了,把樓燒掉了一樣。其實還真不是,因為這個詞里邊還有“慶功”二字,慶功不應該是大擺宴宴、歡天喜地嗎?為什么要放火燒呢?只因為一個詞語“兔死狗烹”。

故事是這樣的,明太祖朱元璋率領一眾農民起義軍反抗元朝,在推翻元朝統治后,從老農搖身一變變成身份高貴的皇帝。這時候的朱元璋喜悅的心情并沒有維持很久,反而變得愁眉苦臉,整天一副不開心的樣子。周圍人都不知其中的原委,殊不知老朱正在密謀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這一天,朱元璋以封賞功臣的名義在慶功樓大擺宴宴犒賞群臣,大家都如約赴宴。只有一個人比較例外,他不僅不去赴宴,而且還要打算辭官不做,什么封賞都不要了。您們可能會奇怪,還有嫌棄錢少的人嗎?如果有那就一定是有比錢更貴重的東西,那就是自己的性命。
這個人是誰?其實對明朝初期歷史有所耳聞的觀眾可能會猜到,能干出這事的也就只能有一個人,那就是劉伯溫。因為劉伯溫留給大家的印象可不僅僅是簡單的軍師,他還能掐會算,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一定是他算出了什么危險才能干出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后來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同劉伯溫所料想的一樣,在劉伯溫辭官回家的路上,大元帥徐達和文武百官都前來相送,都紛紛出言挽留劉伯溫。徐達拉著手對劉伯溫說,您這一走留我一個人該怎么辦,出了事情都不知道該向誰討教。劉伯溫內心不忍,于是說了下面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話,“咱們上位疑心很重,你要凡事小心,不管上位去哪里,一定要緊跟左右,如遇到危險,請教十下人”。
徐達心中疑惑,怎么在京城之中還能有威脅到大家生命的勢力嗎?該殺得不都殺了嗎?此時徐達所想的一直是如果有人對兄弟和朱元璋有什么威脅,自己一定要早做防范,不能死的稀里糊涂。他卻從來沒想過,皇帝對他們下手他會怎么樣?沒有想到當今的皇帝也不是曾經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了。
所以當天徐達就身上藏著兵器前去赴宴,大家推杯換盞,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只見眾人喝酩酊大醉,朱元璋和徐達卻是無心吃喝。這時宮中傳來話,說是馬皇后有要事和皇帝商量,請求皇帝速速回宮,讓眾人繼續吃喝。

這時徐達突然想起了劉伯溫告訴他的話,那不就是“走”的意思嗎?徐達再敲一敲周圍的墻壁,發現周圍的墻壁里邊空空如也。眼看著朱元璋就要下樓了,徐達一把竄到朱元璋面前,并跟他說“臣愿送皇帝回宮”。朱元璋一臉疑惑,心想這個只知道打仗的大老粗今天是怎么了,怎么這么黏糊?是不是有人和他說什么了?
朱元璋找不到合適的理由拒絕,竟然拂袖離去。徐達一把跪倒在地,高呼“皇帝要殺便殺,只求對我的族人好一點”,朱元璋搖了搖頭,暗示他快走,不要停留。他們前腳剛踏出大門,后腳慶功樓便在一片大火下轟然倒塌。
徐達心里恐慌不已,回到家里就抱病不上朝了,謝絕一切來客。這一陣子正趕上徐達的背上毒瘡復發,疼痛難忍,晚上常常睡不著。徐達就在床上瞎想,我知道了這么大的密謀,皇帝該如何對付我呢?

這一天終于來了,皇帝派遣幾個小太監送一個食盒過來以表示對徐達的關愛。徐達打開食盒發現里邊是一只鹵好的鵝,頓時心中明確了一切。徐達悔不當初,真應該和劉伯溫告老還鄉。但是皇帝賞賜之物不能抗旨不尊,一定要在太監的監督下吃光這只燒鵝。
大家可能還會疑惑,吃個燒鵝也會要命嗎?其實不單單是燒鵝的問題。問題在于徐達背上的毒瘡,因為毒瘡在古代幾乎是無法治愈的,就連漢文帝那么高的地位都會因為毒瘡而辱罵自己的太子,更何況徐達一個舊病復發的老將呢?燒鵝是發物,可以讓毒瘡潰爛。徐達含淚吃掉了整只燒鵝,沒過幾天徐達毒瘡惡化就死了。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一定會為徐達的遭遇感到同情,對朱元璋濫殺功臣感到卑鄙可恥。如果要是這樣的話,您可就玩笑了,因為這個故事一定是假的。

這件故事是在清朝的評書《英烈傳》里的橋段,故事情節純粹是瞎編的,并不是真實發生的案例。徐達的死因,并沒有傳說的那么離奇,劉伯溫也不是主動告老還鄉的,其余功臣也不是被活活燒死的。如果皇帝想要你死,派人直接去你家賜死你不久得了?還用得著費這么大力氣設計一個局嗎?
這只是清朝統治者為了蠱惑民心,讓漢人忘記明朝的好,只記得明朝的壞。再結合文字獄等手段來使民心倒向清朝的手段而已。殺功臣這種事在歷朝歷代都有發生,但絕不是誰都殺,毫無意義殺。朱元璋就算真想殺人,也犯不上用這樣的手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